目录导航:
- 哈萨克族历史
- 伊犁的汉人街来历
- 伊犁哪个民族最多
- 哈萨克族的来历
辛亥革命期间,哈萨克族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共同推翻了清朝政府在新疆的统治,在辛亥革命思潮的影响下迅速觉醒。
1912年,阿勒泰扎克热亚、拜穆拉等率领哈萨克族使团到北京,北洋政府封库库岱公第四世孙艾林为郡王,吾木尔泰为公,马米和扎克热亚为贝子,下设12个台吉,12个乌库尔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哈萨克族和汉族及其他民族一起,互相支持,团结奋斗,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新疆的统治。
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从13世纪初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关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而哈萨克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与历史上的“白帐”汗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乌孙、克烈、乃蛮等部落也被迫西迁。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各有部分地区是哈萨克人的牧地。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金帐汗国新的割据局面,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的白帐汗国于14世纪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
哈萨克族的祖先建立过区域性政权,这个政权在历史上称哈萨克汗国。1456年,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部离开乌兹别克汗国,东迁蒙兀尔斯坦(东察合台汗国)。这些脱离乌兹别克汗国的牧民,被称为哈萨克人,他们在新的牧区建立起以克烈汗为首的哈萨克汗国,人口有20万。
哈萨克族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哈剌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在现代哈萨克族中间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
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避难者”、“脱离者”。
国外学者多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15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
1456年,汗国有两个苏尔坦(吉来和扎尼别克),由于内讧向东逃入亦力把里统属地区,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
1589年,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已区分为三个玉兹(血缘的部落联盟):大、中、小玉兹,即清文献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兹(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和大玉兹(七河流域)臣服于准噶尔部。而小玉兹(西哈萨克斯坦)则于1731年被沙俄吞并。哈萨克三玉兹在18世纪中叶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特别是中玉兹和大玉兹,与清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历史发展清初,蒙古准噶尔汗统治了西域。17世纪70年代,其首领噶尔丹势力向南扩展至南疆、青海,向西进攻哈萨克等族,迫使哈萨克族离开原牧地。18世纪初,哈萨克等族人民开展了反对准噶尔汗的斗争。1723年,准噶尔汗封建贵族在塔拉斯河流域地区烧杀掳掠,使哈萨克族人民遭受了大灾难。1755~1757年,清朝统一了准噶尔部,解除了哈萨克族来自准噶尔的威胁。由于哈萨克的三个玉兹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部分牧民迁到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放牧。
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人口为907582人(1982)。使用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195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哈萨克族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哈剌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在现代哈萨克族中间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避难者”、“脱离者”。
国外学者多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15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1456年,汗国有两个苏尔坦(吉来和扎尼别克),由于内讧向东逃入亦力把里统属地区,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1589年,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已区分为三个玉兹(血缘的部落联盟):大、中、小玉兹,即清文献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兹(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和大玉兹(七河流域)臣服于准噶尔部。而小玉兹(西哈萨克斯坦)则于1731年被沙俄吞并。哈萨克三玉兹在18世纪中叶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特别是中玉兹和大玉兹,与清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历史发展清初,蒙古准噶尔汗统治了西域。17世纪70年代,其首领噶尔丹势力向南扩展至南疆、青海,向西进攻哈萨克等族,迫使哈萨克族离开原牧地。18世纪初,哈萨克等族人民开展了反对准噶尔汗的斗争。1723年,准噶尔汗封建贵族在塔拉斯河流域地区烧杀掳掠,使哈萨克族人民遭受了大灾难。1755~1757年,清朝统一了准噶尔部,解除了哈萨克族来自准噶尔的威胁。由于哈萨克的三个玉兹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部分牧民迁到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放牧。
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人口为907582人(1982)。使用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195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15世纪20年代,在蒙古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 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博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1456年,汗国有两个“苏丹(部落首领)”-----吉来和扎尼别克,由于内讧向东逃入亦力把里(东察合台汗国)统属地区,亦力把里汗将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部七河地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
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人随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哈萨克汗国。随着汗国的壮大,周邻民族的加入,到15世纪末,哈萨克民族最后形成。如此算来,“哈萨克”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了。
哈萨克人是中亚和东欧、西伯利亚西南地区的居民,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约有1860万人。
主要历史:
13世纪初,同鞑靼人一起加入金帐汗国。
15世纪从金帐汗国分离,成立哈萨克汗国,哈萨克民族形成。
16世纪初,哈萨克分为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三个汗国。
17世纪中亚新兴起一个强大的游牧国家,准噶尔汗国。
19世纪清帝国于鸦片战争后国势衰微,于是俄国趁机于1864年强占大玉兹土地,至此哈萨克全境都归俄国所有。
哈萨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历史迁徙的长河中融合了许多部落和部族,直到解放后才逐步安顿下来。“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13世纪上半叶,成吉思汗把从亚洲到欧洲凡是蒙古人马蹄所到之处,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长子术赤分得钦察草原,建立金帐汗国。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新的割据局面。斡鲁朵分得了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白帐汗国”,并于14世纪一度强大,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历史上,哈萨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抗沙皇俄国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
伊犁的汉人街来历伊犁的汉人街在新疆伊宁市。1881年,清政府从沙皇俄国手里收回伊犁时,伊宁还叫宁远,属伊犁九城之一。当时,朝廷派5万大军进驻伊犁地区镇守戍边,赶大营先导安文忠率大批杨柳青货郎从迪化继续西进,赶大营赶到伊犁九城。那时的惠远城是将军府所在地,是军事政治中心,而宁远则是经济商贸中心。杨柳青大营客在宁远城边缘开始占地经商,逐渐形成一条买卖街。当地各族同胞不断加入,久而久之,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巴扎。因为在街上居住做生意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汉人,又被人们称为“汉人街。
伊犁哪个民族最多一、哈萨克族人口数量:634854。
二、汉族人口数量:1099990。
三、维吾尔族人口数量:770385.
四、回族人口数量:326416。
五、柯尔克孜族人口数量:20082。
六、蒙古族人口数量:35377。
七、锡伯族人口数量:32617。
八、俄罗斯族人口数量:1575。
九、塔吉克族人口数量:140。
哈萨克族的来历哈萨克族是个跨境的民族,在5—6世纪,蒙古高原的一些高车部落越过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西迁,游牧于咸海和里海以北的草原,后来成为拂林(东罗马帝国)以东、阿得水一带的恩屈、曷 、诃 、也末(咽)等铁勒部落。
哈萨克这一名称出现于15世纪。当时,锡尔河下游的部分牧民在克烈汗和加尼别克汗的率领下迁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疆域东起咸海之北,西至黑海东北,都城在伏尔加河下游的阿斯特拉罕附近,与东罗马关系亲密,与波斯国相邻。
关于哈萨克族的起源和早期历史,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哈萨克族与塞种人、乌孙、大月氏、康居、奄蔡、匈奴、悦般、突厥、葛逻禄、易萨、回鹘、哈剌契丹、克烈、乃蛮、钦察人等等,有着历史渊源关系,亦即哈萨克是我国古代西北以突厥部落为主体的、融合很多其它游牧部落组成的民族。
哈萨克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时,天山南北的乌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人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此后还与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12世纪)、哈剌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
其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那时的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 在哈萨克族民间传说中,哈萨克有“白鹅”的意思; 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可萨”的异名; 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人”、“避难者”、“脱离者”。
哈萨克人除少数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多数人从事畜牧业,终年生活在美景如画的大草原上。他们放牧、运输、
远行,甚至是生活上都离不开马。 每个哈萨克人都以善骑骏马为荣耀,以他们是“马上的民族”为自豪。
名贵的伊犁马是他们的骄傲,2000多年前因其矫健俊美被汉武帝誉为“天马”。 。
关于“哈萨克”族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五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哈萨克”这一名称出现于15世纪,当时,锡尔河下流的部分牧民在克烈汗和加尼别克汗的率领下迁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于他们是为反抗和摆脱阿布尔海尔汗统治压迫而东走,因此得名“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
第二种观点认为“乌孙”即“哈萨克”的对音!因此得名“哈萨克”的由来族称!
第三种观点认为“哈萨克”即《唐书》所载之可萨、曷萨的对音!因此得名“哈萨克”的由来族称!
第四种观点认为!按11世纪的著名语言学家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词典》中说!突厥人形容刀剑等武器的锋利称“哈萨克”!因此得名“哈萨克”的由来族称。
第五种观点认为:“哈萨克”族的祖先是公元前7世纪至4世纪居住在中亚的塞种人,部分学者认为“哈萨克”一词就是居住在中亚的古代“哈斯比”,以此来译塞种人很亲切,因此得名“哈萨克”的由来族称。
哈萨克族的起源:
哈萨克族的族源也很复杂。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四世纪,居住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前苏联境内伊塞克湖周围地区的乌孙人,以及更早些时候就居住在这里的塞种人(白种人)和月氏人,是哈萨克族最早的先世。六世纪后半叶,游牧于阿尔泰山地区的突厥人,在天山北部的乌孙故地与乌孙人首先开始了哈萨克族最早的溶合,以后又有契丹人、蒙古人先后也加入了哈萨克民族的形成溶合之中。随着蒙古人势力的不断扩张,溶合后的早期哈萨克人的分布范围曾扩展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十五世纪六十年代,在锡尔河下游地区游牧的早期哈萨克人从蒙古人的金帐汗国分裂出来,向东迁移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于他们是为反抗和摆脱压迫与统治而迁移的,因而得名“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这部分人后来又不断地与南迁的乌孜别克人和由游牧转向定居的蒙古人溶合,并建立了哈萨克汗国,正式形成了以“哈萨克”之名见称于世的新的民族共同体。